EN
EN

历史与社会发展学院举办“New Paradigm”学术沙龙

作者:国先翼 时间:2017-11-28 浏览: 来源:历史与社会发展学院


为了进一步加强学科建设,营造学术氛围,推动知识范式向能力范式的切实转换,落实博鱼体育_bob电竞体育博彩-手机版官网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本着学术与教学两条腿走路,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地实现内涵发展的思路。近日,历史与社会发展学院以推进学术与教学深度融合为着眼点,师生共同参与举办了“New Paradigm”(新范式)学术沙龙。

11月24日下午,以“巴漏河小流域田野调查”为主题的首期学术沙龙在学院会议室顺利召开。李红艳院长、胡常春博士、朱振华博士、惠洪宽博士以及历史学专业王允健、李欣霖、胡菁冉、郑克真、国先翼等部分同学参加了学术沙龙,朱振华博士主持本次活动。

“巴漏河小流域田野调查”是今年9月份由朱振华博士领队,历史与社会学院师生调研团队,沿章丘区东巴漏河西支的走向,对该流域的埠东村、西王黑村、三德范村、青野村、大寨村的村落与流域关系进行的历史学、地理学、民俗学的跨学科调研活动。本次论坛正是调研团队对今年夏末这次田野调查的反馈和学术总结。

在这次沙龙上,李欣霖同学向大家汇报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五音戏”传承地青野村的戏曲传承问题。她以五音戏的起源、传播为脉络,对巴漏河沿线的乡民艺术传承状况进行了梳理和总结,提出了对处于社会快速转型期的民间曲艺发展前景的几点新思考。国先翼同学以“巴漏河的水利问题”为话题,结合在“口述历史”项目过程中的田野调查资料,剖析了巴漏河流域不同历史时期的“治水社会”与“水利社会”的历史特征以及礼俗互动的模式。朱振华博士则以“信仰、传说与民众生活:小流域与地方社会的文化建构”为题,向大家阐释了以河流及其自然灾害特征为标志的地理环境与民众生活之间的复杂关系。在研讨过程中,历史学博士胡常春、地理科学博士惠洪宽分别从传世文献与民间文献的采集与甄别,地质、土壤与小流域文化生态环境的交叉影响等角度做了精彩点评,发表了自己的看法。

活动最后,李红艳院长指出,以“New Paradigm”(新范式)命名的学术沙龙场面热烈,研讨内容鲜活又不失学理,研讨气氛、效果大大超出了与会老师的预期目标,这是我院近期系列学术活动的一次成功“破题”。作为学院构建“能力范式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学院将进一步扶助完善学术沙龙的举办条件,根据学校围绕“范式转换”提出的目标和要求,进一步大力推进教学学术、实践教学等多维度的深度融合。

与会教师、同学以平等对话的姿态自由发言,不时插话、追问、对答的研讨氛围,切问而近思的研讨指向给旁听同学留下了深刻印象。通过论坛研讨,同学们深刻感受到了田野调查方法在研究中国社会问题过程中的重要性,进一步激发了历史研究的问题意识和研究兴趣。相信学术沙龙的成功创办,必将进一步促进学院实践教学与教学学术的健康发展。



(撰稿:国先翼    摄影:国先翼    编辑:王戈弋    编审:于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