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EN

王叔和与《脉经》

作者: 时间:2024-04-29 浏览: 来源:

我们经常看到一些在逆境中成长起来的人才,在他们成长过程中往往经济困顿,勤奋好学,最后功成名就,干出一番事业。今天我们要了解的人是魏晋时期齐鲁医学家王叔和及其《脉经》。

王叔和名熙,字叔和,东汉高平人,高平也就是今天济宁邹城市。他家境清寒,幼年时代是在缺衣少食的贫寒中度过的,严酷的生活现实使他从小就养成了我们山东人的勤奋好学、谦虚沉静的品格。王叔和虽然家境不好,但是自年少时他便醉心于医学研究,阅读了大量医学典籍,尤其是对脉学有一定的研究。在32岁那年被选为魏国太医令。魏国少府中藏有大量历代著名医典和医书,存有许多历代的经验良方。王叔和借此机会,又阅读了大量的药学著作,后经过几十年的精心研究,在吸收扁鹊、华佗、张仲景等前辈的脉诊理论学说的基础上,结合自己长期的临床实践经验,终于写成了我国第一部完整而系统的脉学专著——《脉经》。

《脉经》10卷,98篇,计10万多字。《脉经》总结发展了西晋以前的脉学经验,将脉的生理、病理变化类列为脉象24种,使脉学正式成为中医诊断疾病的一门科学。王叔和在《脉经》序言中提到,诊脉是很难掌握的,“在心易了,指下难明",也就是将学会的脉学知识灵活准确地应用到实践中是需要深厚的医学造诣的,这句话也成了千百代医家教授和学习脉学时的“枕边警句”。

魏晋时期,自然灾害频发,医学条件差,人们面临着各种疾病的威胁,王叔和及其《脉经》的出现意义重大,它能够对病人及时作出诊断,进行有效的治疗,在中医学史上,具有填补空白的意义。